作者:Alex Hogrefe翻译:格言
有个问题我经常被人问起,那就是:我要如何设置相机?,下面就来聊聊这个技术,以下的例子可能不能完全适用到全部的情况,但作为一个指导方法是还是很有帮助的。
1. 三分法则
这个技术在摄影里很基本,这也是我设置相机时候最常用的一个技术:把画面横向纵向一分为三总共9个格子,将重要的部分放在最惹眼的格子里。
我喜欢把水平线放置在底部的三分之一处,而不是画面的正中央位置,你会发现基本重要的部分都在这一条线的位置上,甚至铁轨就是从这条线的一段延伸到另一端的。
这种把水平线放置在画面的顶部三分之一处的构图也是一种低位的鸟瞰图。
该法则在室内里也很好用,在这个例子里,相机的透视起始于底部右侧三分之一,落在左侧上部三分之一处。
2. 用单点透视
欢聚画说,就是一个带透视的立面图,虽然有时候这种透视无法看得很全面,但有时候作为一系列角度很大的画面来说是个不错的补充视角。在一些诸如纪念馆和政府大楼之类需要严肃氛围的表现里很实用。
上图里,相机和桥垂直,在画面里制造出了很多垂直和水平的直线,而不在由对角线统治画面了。
3. 居中
居中其实蛮难的,不过做好了可以产生出非常震撼的效果其做法就是把相机的目标点放在画面的中心,一个你觉得比其他部分都重要的点上。
上图里,这个画面并不那么对称,但还是能在视觉上产生平衡,周围的环境相对较低,不过好在高度还比较统一,这就使得人们的焦点都放到画面中心的建筑身上了。
4. 自然主导
有时候环境部分甚至比建筑本身更为重要,这种时候水平线就需要设置的很低来表现出更多的天空背景,或者反过来把水平线设置的高些来减少建筑占据画面的比例,从而扩大地貌的表现。
这张图里,天空和地面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取代了建筑成为了画面的主体。
5. 近景
在高层建筑里,我们很多时候想在一个画面里尽量表达出更多的楼层,这其实反而弱化了画面的表现力因为缺乏一个焦点,与其把相机架设的很远不如靠近些就表达一个楼层反而更具感染力。
在这个画面里,完全可以拉远些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这里为了说明各个部分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近景更加具有说服力。
这个画面里虽然东西很多,但其实最想表达的还是这个建筑是如何通过这些台阶来结合到街道里的。
6. 透视修正
很多时候建筑摄影为了表达真实感遵循这条规则,一般视屏线和低位鸟瞰图需要做这种透视上的修正。
好比说上面这张图,是个视频线高度的透视,当越高时透视就成了一个角度变得越来越倾斜。
上图是修正后的透视,有几种方法可以进行这种修正,直接在物理相机里修正或者到PS里再去修正。
7. 不做巨人视角
假如是要做一个视频线高度的表现,最好就是将相机高度设置到仿佛身临其境的高度,但往往人们想当然的要表现出更多的地面效果而拉高了相机到2米甚至3米,这就使得透视看着很不舒服,当然这条规律在要站在阳台上看的情况下不适用.
上图里的相机差不多有3米多,很难说这个相机是不是故意要表现一个站在阳台看得效果,假如确实要表现一个高些的视角,那干脆再拉高些直到10米。
这里的相机差不多在1.8-2米,给人感觉就自然多了,如同你站在这群人中间在看。
当在架设相机的时候,其实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以上讲到的都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况,不过可以作为一个基本设置来参考。
转载自“简一”表现网
更多相关内容推荐
评论(4)